文章千面。诗词歌赋、杂剧小说各具特色,很难用一个一致的规范去衡量好坏。但作为理论工作者,写作理论文章仍是有一些根底要求的。
写理论文章的一个重要意图,就为了更好地宣扬、遍及党的思维理论,装备公民大众脑筋并投身于实践。这就要求写出来的文章首先让人看得懂、喜爱看,反映在文风上,便是要浅显易懂、通畅生动。
我国一直注重思维建党、理论强党,要让党的理论简单为大众所了解、所把握,就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这方面,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为咱们作出了榜样。由于浅显易懂,《大众哲学》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大众手里的尖利兵器,激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气,成为革新青年的指路明灯,被称为“救命之书”。作家吴伯箫回想,《大众哲学》“像在读者心里点了一把火,引起许多青年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发生了炽烈的爱好”。
对《大众哲学》这本书也是称誉有加,说它“真正是浅显的而又有价值的”。历来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浅显化,他以为学风和文风都是党风。所以,对那些陈腔滥调式、教条式的文章,特别是那些“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模作样、借以吓人”的文章,一定要进行整理,要使它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言语的大众化、浅显化,直接影响着理论的传达作用,乃至影响着理论的生命力。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完成理论的大众化、浅显化呢?最重要的是向公民大众学习。公民大众的言语是丰厚的、精彩的,用公民大众的言语叙述理论,理论更有温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咱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人,不熟悉战士,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明白?言语不明白,便是说,关于公民大众的丰厚的生动的言语,缺少充沛的常识”,“因而他们的著作不光显得言语无味,并且里边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公民的言语相敌对的不伦不类的词句”。他从而提出,要完成大众化,就要在情感上和公民大众的思维感情浑然一体。而要浑然一体,就应当认真学习大众的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