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hth最新网站:
本报告是伯恩斯坦“中国下一代行业及企业赢家”系列研究的一部分,指出中国工业科技领域存在“卧虎”与“藏龙”两类未来赢家(见表1):
• 卧虎型企业:如汇川技术(Inovance),凭借技术持续突破,耐心且坚定地追赶全球头部企业,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 藏龙型企业:不参与“追赶游戏”,而是在先进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天生具备全球领头羊,例如工业机器人自主路径规划领域的初创企业梅卡曼德(Mech-Mind)。
卧虎型 追赶全球头部企业,逐步扩大市场版图 运动控制与控制器:汇川技术工业机器人:汇川技术、埃斯顿(Estun)机器视觉:海康机器人(Hikrobot)精密机械部件:恒立液压、双环传动注塑机:海天国际、力劲科技
藏龙型 新兴领域的天生全球领导者 自主机器人:梅卡曼德(Mech-Mind)激光雷达(LIDAR):禾赛科技(Hesai)、速腾聚创(Robosense)光伏/电池制造设备:先导智能(Wuxi Lead)、奥特维(Wuxi Autowell)人形机器人及部件:宇树科技(Unitree)、Agibot、Paxini
注:梅卡曼德、宇树科技、Paxini、Agibot为非上市公司;先导智能、奥特维、恒立液压、双环传动、海天国际、力劲科技、禾赛科技、速腾聚创未被伯恩斯坦覆盖;海康机器人为海康威视子公司。
中国工厂自动化(FA)领域的进口替代核心驱动力是技术差距持续缩小(见表2)。在伺服运动控制等多个品类中,中国企业技术在90%以上应用场景中与全球头部企业无显著差异,本土市场占有率已超50%。而真正的“卧虎”型赢家还具备以下两大特质,以汇川技术为例:
• 汇川技术的工厂自动化业务完整覆盖技术S曲线),不同市场占有率与技术水平的产品组合支撑短期及长期增长——既不依赖饱和市场的过往成功,也不押注单一大规模扩张的“二元化结果”。
• 其产品矩阵(运动控制、控制器、机器人、软件)从技术与客户视角具备高度协同性。早年市场对其预期是“中国的安川电机(Yaskawa)”,如今已远超该预期(见表6);随着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与数字化业务的突破,正朝着“中国的西门子(Siemens)”迈进(见表7),同时启动全球化布局(见表8),且并非仅跟随中国客户出海,而是主动在海外本土市场开发客户。
汇川技术不依赖低价竞争或牺牲利润率换增长,其工厂自动化业务毛利率持续高于全球同行(见表10),2020-2024年平均毛利率达45%,明显高于安川电机(40%)、罗克韦尔(34%),这既证明了公司的创新能力与管理上的水准,也是长期优质复合增长企业的核心特征。
并非所有中国赢家都源于“追赶”,部分企业在新兴技术领域天生具备领先优势:
• 案例1:工业机器人自主路径规划企业梅卡曼德(Mech-Mind),40%以上收入来自海外市场,2024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第2-7名企业之和(达31%,见表17)。
• 案例2: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企业在机器人脑/新型视觉-语言-行动(VLA)、下一代物理引擎、灵巧手感知与精细运动、专有非视觉数据四大技术差异化关键领域中,均跻身全球知名玩家行列(见表19)。
1. 技术起点平等:新兴领域无显著 legacy(遗留)技术差距,全球企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 低成本优势:产品研究开发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以“机器人+X”解决方案为例,中国研发与制造成本仅为日本、欧盟、美国的1/2-1/3(见表15);集成机器人系统价格比发达国家低40%-100%以上(见表16)。
3. 庞大的客户基础:中国是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2011年起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全球第一,见表11),尤其在人形机器人、锂电池、光伏等新兴制造领域,设备需求占全球比重超50%(见表12),为技术落地提供充足场景。
4. 高效创新文化:“快速迭代+自然选择”的创新模式——制造业整体持续升级(见表13),先进的技术(如工业机器人自主路径规划)快速渗透至多个终端行业(见表14),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速度领先(见表18)。
